邓州市:激活“1+N”产业“增长极” 唱好乡村振兴“重头戏”
产业兴,乡村兴。邓州市委把打造产业兴旺星作为创建“五星”支部的重中之重,当好“操盘手”,走活“一盘棋”,探索构建“1+N”乡村振兴产业体系,巩固脱贫成果,推动乡村振兴,建设出彩南阳,取得成效可圈可点。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河南日报》《经济日报》《南阳日报》等各级媒体相继专题报道。
顺应大势 构建产业体系
在加强调研的基础上,邓州市委充分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、返乡创业渐成趋势和产业基础活力蓬勃的优势,顺势而为、集思广益,探索构建“1+N”乡村振兴产业体系。“1+N”乡村振兴产业体系中,“1”即:1家龙头企业(或具有带动能力的1个产业集群、1个朝阳企业、1个产业协会、1家专业合作社);“+”即:以利益合理分配为基础,联结、带动、激发各类乡村振兴参与主体,形成产业链利益共同体。“N”即:多个家门口小微企业、加工作坊或农户家庭等不同生产经营主体。该体系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、加油助力。
树立典型 发挥引领作用
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”。邓州市委按照“典型引路、榜样带动,以点带面、辐射全市”的思路,扶持经济能人、致富能手创办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,利用组织优势,壮大产业规模,带动群众就业。
穰东镇发挥服装产业联合党委引领作用,聚焦聚力服装产业生产加工、批零贸易、物流集散“三个基地”建设,升级改造服装产业园,并利用服装产业协会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凝聚力,吸引大批服装企业入驻,做到“龙头接单、分解工序、统一标准、共同生产”,拉长产业帮扶链条,引导有缝纫技术的群众加盟入会,在家制作服装。至目前,全镇“家庭车间”已达6600个,从事服装加工的人员多达47000多人。穰东镇带动周边4个县市区的纺织服装加工企业,引领本地有条件的农户就近嵌入服装产业链,带动发展“家庭车间”23000多个。
邓州市供销社红薯产业协会以“渠首红”特色农业产业园为中心,吸纳夏集、汲滩等11个乡镇的15个专业种植合作社和500名种植大户,加入产业协会抱团发展,累计带动就业5000余人,红薯收购储藏加工销售年产值达6.75亿元。1个产业协会、1家专业合作社带动多个家门口加工作坊或农户家庭等经营主体,实现互利共赢。
引入企业 打造产业集群
邓州市委坚持企业至上、发展为要,引导乡镇(街、区)、招商服务中心大力开展“迎老乡、回故乡、建家乡”活动,打好“亲情牌”,筑牢“连心桥”,动员在外创业的精英返乡投资创业,注重引入产业链条长、就业人数多的朝阳企业,延链补链强链,打造产业集群,并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就业。
夏集镇成功签约的邓州市恒丰新材料纺织品化纤面料项目。项目一期先在开发区租赁标准化厂房40000平方米,引进1000台高端喷气织机和配套设备。二期再在开发区用地432亩,建设纺丝、纺纱、织布、印染等全链条纺织产业生产基地,建设主体生产厂房、研发办公用房、仓储等基础设施,购置主要包含3000台高端喷气织机、高端喷水织机及配套设备、纺丝设备、印染设备、100台涡流纺及配套纺纱设备,组建自动化高端化纤纺织面料生产线、混纺纱生产线。该项目实现龙头带动、产研一体、集群配套、数字赋能,能够吸引带动关联、配套项目集群进驻邓州,带动邓州纺丝、纺纱、织布、印染等纺织产业链升级迭代,确保1300人在家门口就业。
张村镇动员杜方庆返乡创办集锂离子电池技术研发、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新能源技术企业。500位乡亲进厂从业,人均工资4000元左右。他还引领赵集、十林、张村、文渠等乡镇建成21个锂电池和电子类加工点,加工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,带动就近就业2.5万人左右。
腰店镇扶持返乡青年高申勉创办了锐宇伞业有限公司,并引荐10家雨具制造企业入驻腰店镇,发展制伞工坊20个,带动加工户600余户,解决镇内外群众就业2000余人,年产雨伞1500万把、伞架2000万件,产值近3亿元,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,远销南非、日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,预计三年实现内年产值超7亿元,利税5000万元。
1个朝阳企业联结、带动N个家门口小微企业,确保大量群众就业,见证“1+N”乡村振兴产业体系的魅力和功效。
拉长链条 培育龙头企业
邓州市粮食加工产业协会引领久友面粉、冰洁面业、闽利加食品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,以面、米为原料主食精深加工,逐步形成“原粮一产品一食品一保健调理品”粮食加工产业链。目前,全市小麦加工企业规上工业产值53.6亿元,产业带动就业25000多人。通威集团成立水产及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协会,目前已发展水产及稻渔综合种养企业12家,合作社21家,种养大户12家,发展水产及稻渔综合种养面积 4.6万亩,带动就业3540人。
与此同时,梅花鹿、观赏鱼、草莓、葡萄、生猪、“两牛”、花生、中药材、黄酒、电商、乡村文旅等振兴乡村的产业方兴未艾,产业规模不断壮大,质效不断提升。这些具有时代特点、富含邓州特色的“1+N”产业体系,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“新引擎”。
据统计,截至目前,全市已经形成14个“1+N”乡村振兴产业体系,年总产值达279.2亿元,带动就业172536人,从业人员年均收入超过2.7万元。
“1+N”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建设引发了“培育一个、带动一片、辐射一方”的连锁反应,产生了一举多得的效果。一是扩大了产业规模。带动小微企业、加工点近1万余家,助推一个个“土特产”变身了大产业。二是促进了“三产”融合。实现了产业链、价值链、供应链的“三链重构”,促进了农业多结构、多功能、多业态,推动了“三产”嬗变升级。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。把产业链实体留在县域,将更多就业岗位留在乡村,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便就业、就地城镇化,确保顾家、挣钱、种地“三不误”。四是壮大了集体经济。村(社区)参与“1+N”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建设,通过组建协会等模式,为龙头企业精准提供土地流转、劳务等服务,深度连接龙头企业和村级加工点,通过服务费、租赁费等提高了培育壮大了集体经济,增强了集体收入。
潮平岸阔,风正帆悬。“农村是广阔的天地,大有可为。”下一步,邓州市持续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遵循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,以“五星”支部创建为抓手,发展新质生产力,持续推进“1+N”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建设,壮大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,为推动乡村振兴履职尽责、建功立业。
(来源:南阳先锋)